今天是:
文峰报

伪英雄·真英雄 ——孙悟空形象变迁浅析

发布人:董韵   发布时间:2016-6-23 17:27:21   点击数: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等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所以,在中国文学乃至艺术史上,济济人才都对于这部作品的重新诠释而不断尝试,在各种版本中,都对这几位主要人物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改变,于是,对于孙悟空这个形象,我有了一些新的理解与感悟。

“孙悟空”这个形象是吴承恩由“新野猴戏”这个民间艺术而凭空创造出来的,吴承恩赋予了这个全新的角色性格:热爱自由、勇于反抗,见恶必除、除恶必尽,毫无疑问,从这几方面来看,孙悟空被塑造成了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而吴承恩也赋予了它传统意义上的happy ending。所以我们能够理解绝大多数孩子心目中“孙悟空”“齐天大圣”这个形象的高尚伟大,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十有八九的孩子们在被问到最喜欢哪个人时会义正言辞口齿清晰的告诉我们:“我最喜欢孙悟空了!”

但其实,在长大后又一遍的翻开《西游记》时,更多的人对这个人物形象开始有了全新的理解。《西游记》的取经故事中,唐僧师徒所遭遇的很多磨难都是由于神仙、佛的疏忽或是监管不力而造成的。由于神仙们的疏忽与监管不力,导致其坐骑或者属下下凡危害人间,可最后的结果是它们是神所豢养的,什么处罚都没有,被带上了天庭回归了它原有的生活,危害人间只是游戏一番,调剂一下天庭枯燥、乏味的生活而已。而作为他们的主人一点责任都不用承担。反而是孙悟空他们面对这些始作诵者要感恩戴德。就因为他们是神。他们所做的都是对的,是权威,其他生命只有服从。在《孙悟空为什么非得打白骨精?》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一个有趣而意味深长的回答。为什么唐僧在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后一反常态,坚决的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那是因为唐僧在一开始就知道会有九九八十一难,也更知道这些妖魔鬼怪其实都是天上神仙的坐骑宠物,而在《西游记》中,白骨精则是唯一的异类,所以她被打死了,变为一堆红粉骷髅。唐僧并不知道这一点,他唯恐白骨精也是天上神仙的坐骑,为了不惹怒神仙所以坚持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

这个回答在让人哑然失笑的同时,也许也在某些方面揭示出了吴承恩的真正用意,他将孙悟空塑造成为一个“伪英雄”,尽管他神通广大,但他还是逃不过如来佛祖的手掌心,他既是一个充满游戏精神的可爱英雄,又是一个最终在宗教法力之下表现为怯弱的英雄,成为宗教意识的牺牲品和工具。显然,在被如来佛的魔法镇压之后,孙悟空显明为一个不彻底的英雄和投降的英雄,身体和精神双重地向“佛法”投降。从具体细节考察,孙悟空是一个神话的虚幻英雄,而且是一个不断求援的英雄,是必须借助法术和宝物的英雄,在大闹天宫之后,他的英雄形象不断地褪色。在吴承恩当时的生活中,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他的不满,借助这只猴子的“大闹天宫”宣泄出来,但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他终究不可能从根本上否定制度本身,时代局限性让孙悟空这个“英雄”最终与秩序妥协。

而在最近几年较为成功的几部《西游记》改编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周星驰所导演的《大话西游》以及被称作为“网络第一书”的《悟空传》以及去年大热的国产动画片《大圣归来》了,在这三部作品中,“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都做了极大的变化。在《大话西游》中,已经淡化了“孙悟空”这个形象的神话性,而增添了其人性化色彩。“无论是外形装扮,行为模式,还是角色身份,心理动机,都没有了齐天大圣的风采:机灵活泼的猴性气质减少了,而肉身凡胎,七情六欲的人性色彩加重了。”而人们对于这部作品的理解也多是从这部作品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出发,人们在《大话西游》里发现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瞻前顾后,顾此失彼。可以说,《大话西游》基本脱离了原著,只是沿用了原著的人物罢了。但它剥落了孙悟空“英雄”的外衣,让我们看到这个英雄内里或许也有凡人最世俗的一面。

而《悟空传》和《大圣归来》都获得成功的要素是:孙悟空都成为了“真英雄”,他敢于与神做斗争,他用自己的力量挣脱了神所赋予的枷锁,他表征着对这种神圣不证自明的中心、等级制度合法性的质疑,表征着对权威的对抗和消解中心的努力。而这,也表达出了现代人对自由向往,对束缚与压力的不满等情感。

这便是我心目中的孙行者,从新野的那只野猴从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从“伪英雄”变为了“真英雄”。

猿猴道体假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岂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拴牢莫外寻。

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张帆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