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文峰报

墙缝中的花——评电影《安妮日记》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11-23 17:46:04   点击数:

如果你知道自己要死,那么在死之前的两年里,你还有没有继续下去的勇气?

如果你知道自己要死,那么你是否明白自己为何而死?

安妮·弗兰克终其一生只答出了前一个问题——她有。然而,流泪的少女并没有得到第一个问题的应答。吉斯太太能够给予她的,只有一个单薄的怀抱,因为她同样不明白:“我们究竟做错了什么?”

作为一个观影者,同时作为一个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东亚学生,我对此更是感到困惑。为何犹太人总处于最下层而受欺辱?查阅资料尚才发现,这已成了一个涉及历史、宗教、现实需要和统治者心理多方面原因的、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况且难以逆转——当一种思想从小被植入一个人的头脑里,要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作为一种宗教感情的时候。涉及这一问题的影视、文化作品通常抱持着反对、讽刺却无能为力的态度,不只《安妮日记》这一部。《辛德勒的名单》的以一敌众,甚至美国动画《南方公园》的夸张(事实并不夸张)刻画,都呈现出当代人们对于平等追求的努力。但却都最终化为同一声而不可闻的哀叹。

取哀叹而代之的,在那个时代,是震耳欲聋的警报、炮火以及断续传来的广播捷报。在积满灰尘的窄小阁楼,竟能望得见天空。安妮曾在此迎风招展青春的花枝,甚至忘了自己是一只囚鸟。在这窒息狭小的居所,犹太少女度过了如鼠般畏缩的时光——但人的思维不会被轻易禁锢——尤其是花季的迷惑与遐想。长镜头代替了安妮观察、洞悉的双眼,从客厅摇到卧室。不用屏息凝神的时间里,这儿也被大大小小的争执与不公平所充斥。是否两性,乃至不同的个体之间,本就存在矛盾和冲突?可在这狭小的战场上安妮无处可逃,只得一面奋力抵抗,一面做出反击。“我不再是个小女孩了!”她重复道,却无人应答,因为在那个时代,一个少女的心理成长与战争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大人们”明白,也希望安妮明白孰轻孰重。但安妮就好像残垣石缝中一朵倔强的花,不随风改变生长方式,只是昂首迎着自己的阳光。

所以,安妮到底是成长为了一个她所希望的样子的女人,还是仍旧是一个乐天而多思的懵懂少女?本来这一切都应留给时光来验明。然而花未开放便被生生折了枝——那时太阳正欲升起,却来不及越过地平线。集中营寒冷、恐怖,透过浅色调苍白而对比度颇高的滤镜穿过屏幕,真切地击打在我的视网膜上,又蔓延到四肢百骸。每一天都会有人死去,随即被抛尸于乱葬坑。尸体身上的衣物被尚有气息的人们夺取。对流逝了的生命来说,尊重是无用而无必要的。谁也不知道,下一秒在那儿的人会不会是自己。安妮在那等待着什么?难道不应该以死来逃脱这一秒的痛苦?这个令人绝望的世界挑战着安妮最后的乐观。最后,当然,安妮输了。

但也可以说是她赢了。未来的日记以不同的语言出版、流传,天真的笑容被不同种族、肤色的人所熟知。“我希望自己死后,还能继续活着。”她写道。

我意识到,有些电影,不能光从电影本身评论。安妮的故事本就令人难以释怀。蒙太奇手法将电影画面切回全彩的那一刻,是火车站的人们,迎接亲爱的人回家的场景。我猛地想起《真爱至上》片头中提到的“家人、朋友、好朋友、男朋友、女朋友、老朋友......”只是不同的是,人人脸上的表情,不都是那样的安然和幸福.我又想到《辛德勒的名单》的片尾,演员们为辛德勒的墓碑如数砌上纪念石的场景。当纪实性大大超越了艺术性,电影的纪实性就成为了一种艺术性,不同点是其无需过多的渲染和加工,就自能打动人心。

在当下这个和平而又暗流涌动的时代,我们只能当一朵朵随风而飘浮摆动的花。这样,当夜风裹狭着砂砾袭来,我们受的伤害便小一些——我们也习惯了这样做。所以,如果你看见一朵破隙而出的小花,记得为她添些泥土,浇一浇水——或许你不再记起安妮.弗兰克——但你得保护好那些如她一样真实、坚强、倔强、天真而可爱的人们,这当然,与种族无关。

                                         高二(6)王伊亭

上一条:
下一条: